站内搜索:
今天是:
校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质量工程>>校级>>正文

校级优秀课程《人口、资源与环境》简介

2017年11月27日 发布者: 点击:[]

一、负责人及团队成员情况

1.负责人情况

杜君兰,现为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多年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地球科学》、《自然地理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了2008年包头师范学院科技处课题《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包头市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主持了2012年包头师范学院教改课题《包头市小学社会课与科学课现状调查及小学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研究》;主持了2013年包头市科技局课题《包头市小学社会课和科学课师资现状调查与研究》;参与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2005年出版大学用教材《内蒙古自治区地理》1部;2 014年出版专著《包头市基础教育教学专题研究》1部;参编教材2部。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教学和学术论文20余万字,其中有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成果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

2.团队成员情况

汪景丽,副教授,主要从事《人类与社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主持了2012年包头师范学院教改课题《包头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主持了2013年包头市科技局课题《包头市基础教育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参与了国家级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内蒙古西部地区蒙古族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与研究》1项以及其它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有10余项。2014年与课程负责人共同出版了专著《包头市基础教育教学专题研究》。2014年发表核心期刊1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知识教学探究);在其它各类期刊上发表教学和学术论文达20余万字。

李秀丽,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唐宋诗词鉴赏》、《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2012年主持了包头市科技局课题《包头市小学儿童文学校园建设研究》,参与了国家级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内蒙古西部地区蒙古族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与研究》1项以及其它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有10余项。发表了多篇教学与学术论文,成果《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获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课程基本情况

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构成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是《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题与核心内容。《人口、资源与环境》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互之间关系的一个学科,被视为小学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师资培养的代表性基础课程,历来受到国内外地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原则,以人口、资源、环境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主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框架,展示了21世纪的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全球性危机,向现在的当班者和未来的接班人反复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已尖锐到何种程度,唤起他们的某种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进而在各自的岗位上采取必要的行动,从各方面爱护人类的家园——地球,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尽一份力,让“人天共存”的和谐观念根植于每一个人心中。

《人口、资源与环境》课程曾是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现为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各方向的通选课,具有很强的普及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课程全面地介绍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规律,注重了课程系统的完整性,也注重了小学教育专业“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当今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征和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力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基础性与专业性、时代性与前瞻性、综合型与逻辑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对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口、资源与环境》在我校是从2006年春开始设置一直至今开设的课程,在2006年之前,我院系曾经开设有《环境科学》课程,但是考虑《环境科学》课程过于专业化,且与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开设的课程有冲突,因此经多方面的考虑,决定在我院开设既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同时具有基础性及通识性的课程,于是《人口、资源与环境》课程应运而生。它既不同于资源与环境学院开设的《环境学概论》课程,也不同于其它理科学院所开设的相关环境课程,它是适用于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也适用于其它高等院校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还适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经过几年的努力,特别是近年来的课程建设,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和完善的教学方式方法,其内容的新颖、教学手段的灵活、教学过程的生动均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和好评。随着教学资源的共享,课程在全校具有广泛的影响,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主要特色

1.独立开发了与教学环节配套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建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的交流平台,通过网站、电子信箱等多种形式开展师生交流,分享教学资源。

2.课程将室内教学与室外公益环保活动、理论教学与生活实际等进行整合集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内外多方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保证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方向,体现了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3.教学相长体现人文关怀,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师生互动渠道畅通,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们的自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成果

1. 课题组成员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教研教改活动,在认真研讨、反复磋商的基础上更新教学内容,编制更优质的、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和考试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遵照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对课程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体系做了设计与修整,并按照过程性评价要求对现有教学大纲、教学执行计划、教案等做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3.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制作了讲课的ppt,进行模拟教学,并指导进行讲课和说课练习,提升了学生的讲课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上一条:校级优秀课程《0-3岁婴幼儿教养概论》简介 下一条:校级优秀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介

关闭

版权所有: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Copyrigh2016 第三版 

地址: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科学路3号博学楼7层  邮编:01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