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姜永志,1984年12月生,内蒙古呼伦贝尔人,2004-2008年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习获得学士学位;2008-2011年西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师从张海钟教授;2015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攻读基础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师从陈中永教授。2011年至今在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工作。我最近的主要研究兴趣如下:(1)手机互联网使用及其心理与行为研究;(2)跨文化心理与教育;(3)心理学理论流派研究;(4)心理学本土化的反思。
科研论文:
至今先后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0度篇,其中核心论文(CSSCI/CSCD/北大核心)4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1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1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学术卡片摘编1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献报刊索引62篇。同时被中国知网中国高校系列期刊《教育学心理学报》和《哲学学报》各全文转载1篇。
科研项目:
1、2015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边疆和西部基金青年项目《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应对方式》(15XJC840003),8万。
2、2008-2010年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区域文化心理差异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课题(08SHX009),主要担任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撰写、专著写作等工作(第二完成人)9万。
3、2011-2014年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社会化引导策略研究》(11BSH043),主要担任理论论文撰写和专著出版(第三完成人),15万。
奖励与荣誉:
.1、2013-2017年受聘内蒙古民族大学“科尔沁学者”。
2、2012年《中国本土文化心理学与甘肃省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获省部级高校社科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3、2014年《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获省部级高校社科成果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
编/著:
1、张海钟,姜永志,编著:《当代理论心理学概论》,2011年2月线装书局出版。
2、《教师那些事儿:透视教师生涯千问》系列丛书之《学生学习那些事儿》(参编)2011年2月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3、张海钟,姜永志 等著:《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研究》,2012年1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
4、傅永春,姜永志,周越,著:《价值观的引导: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社会化引导策略理论思考》,2014年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5、傅永春,周越,姜永志,著:《价值观的引导: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社会化引导策略调查研究》2014年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社会兼职:
1、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委员会委员、内蒙古社会心理学会会员。
2、《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特约编辑、《心理科学》专业审稿人、《心理学进展》专业审稿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专家。
发表论文列表(按年份)
2009年(12篇)
1、姜永志,张海钟.中国人自我的本土化心理研究--忍的和谐思想.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CSSCI扩展版
2、姜永志,郭建康,胡志军.区域刻板印象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社会心理研究,2009(3).
3、姜永志,张海钟.区域刻板印象的激活实验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9(4).
4、姜永志,张海钟.文化心理学视域下的城乡文化心理差异分析.社会心理科学,2009(5).
5、姜永志,张海钟.中国区域性格刻板印象跨文化研究刍议.社科纵横,2009(10).
6、姜永志,张海钟.社会认同的区域文化心理研究.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
7、姜永志,张海钟.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与中国文化心理学发展探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3).
8、姜永志,张海钟.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转变与探索.鸡西大学学报,2009(5).
9、姜永志.实证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思路初探.陇东学院学报,2009(6).
10、张海钟,姜永志.自我和谐与人际信任的区域跨文化心理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6).
11、张海钟,姜永志.试论文化心理学与区域心理学的差异及契合性.邯郸学院学报,2009(1).
12、张海钟,姜永志.区域心理学视野下的“乡党”现象心理学分析.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9(2).
2010年(15篇)
13、姜永志,张海钟.中国区域心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整合探索.心理学探新,2010(2).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14、张海钟,姜永志.区域刻板印象的激活实验研究.心理学探新,2010(6).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15、张海钟,姜永志.中国心理学城乡分野的文化心理学批判与反思.山西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16、姜永志,张海钟.老乡观念的结构及问卷编制.心理研究,2010(4).
17、姜永志,张海钟.中国人双文化自我与文化适应的区域心理学整合.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
18、姜永志,张海钟.省域居民自我和谐与人际信任的区域心理研究.健康研究,2010(1).
19、姜永志,张海钟.方言与老乡认同的区域跨文化心理学解析.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
20、姜永志,张海钟.中国人自我的忍而后发论之文化心理学分析.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
21、姜永志,张海钟.自我和谐与人格特质的区域跨文化心理研究.重庆理工大学(社科版),2010(11).
22、张海钟,姜永志.中国人老乡观念的心理表征及其心理机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
23、张海钟,张鹏英,姜永志,李娜.初中生自尊对自我接纳和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研究.健康研究2010,(6)
24、张海钟,姜永志.区域刻板印象的心理学实证研究----以甘肃人和内蒙古人为研究对象.西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
25、张海钟,姜永志.和谐社会建设视野的中国区域文化心理差异研究.理论研究,2010(3).
26、张海钟,姜永志.中国人老乡观念的区域跨文化心理学解析.教育文化论坛,2010(3).
27、赵欣欣,姜永志.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鸡西大学学报,2010(3).
2011年(7篇)
28、姜永志,张海钟.天命观对中国人人格心理的影响与建构.心理学探新,2011 (1)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29、姜永志, 张海钟,李娜.青少年情绪状态与社会支持对攻击性的预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北大核心期刊)
30、王晓丽,姜永志,张海钟.文化的框架:心理学研究文化取向的辨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7). (北大核心期刊)
31、李娜,姜永志,张海钟.初中生情绪对自尊与攻击性的中介作用.健康研究,2011(1).
32、姜永志,张海钟.中国城乡文化个体的跨文化适应及应对方式解析.教育文化论坛,2011(1).
33、姜永志,张海钟.新心性心理学: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理论创新.阴山学刊,2011(6).
34、周莉,姜永志.中学生特质自尊、自我满意及负性情绪关系研究.健康研究,2011(5).
2012年(23篇)
35、姜永志,张海钟,张鹏英.中国老乡心理效应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12(8).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36、姜永志.从西方理论心理学的崛起看中国理论心理学发展--兼论中国理论心理学建构.心理学探新,2012(5).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37、姜永志,阿拉坦巴根.心理学的理论觉醒与理论自觉--拷问心理学理论研究.理论月刊,2012(5).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38、姜永志. 神经教育学:搭建整合心理、脑与教育的桥梁. 科技导报, 2012,30(23). (CSCD北大核心期刊)
注: 被科学网全文转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31516-648638.html
39、姜永志.教育神经科学:揭开大脑学习的“黑匣子”.科技导报,2012,30(35). (CSCD北大核心期刊)
40、张海钟,姜永志等.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12(8).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41、阿拉坦巴根,姜永志.我国民族心理研究的文化魅惑:价值与使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北大核心期刊)
42、姜永志.互联网技术支撑心理咨询[N].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年/5 月/16 日/第B02 版
43、姜永志,张海钟.文化品性:中国本土心理学的传统超越.阴山学刊,2012(1).
44、姜永志, 刘额尔敦吐.近代哲学与心理学的逻辑演进--基于语言哲学的发展脉络.心理研究,2012,5(1).
45、姜永志,张海钟.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理论问题反思.心理研究,2012,6(3).
46、姜永志,张海钟.初中生自尊、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以兰州市某初中为例.教育测量与评价,2012(3)
47、姜永志.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转换: 从心理现象到话语建构.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
48、姜永志,张海钟.社会表征理论视域下心理研究的人本主义回归.西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
49、姜永志.我国内隐自尊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2004-2010.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12(3).
50、姜永志.初中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情绪状态与攻击性关系:抑制还是促进.基础教育研究,2012(1).
51、姜永志.关注少数民族高考、促进教育资源整合----《中国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研究》评介.教育与考试,2012(4).
52、姜永志.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策略.中国高教发展评估, 2012(4).
53、姜永志,阿拉坦巴根.多元特质自尊量表信度效度分析.西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
54、姜永志,张海钟. 新心性心理学: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理论创新. 阴山学刊,2011(6):16-21.
55、张海钟,姜永志.当代中国跨文化心理学的新领域--中国城乡区域阶层文化心理跨文化研究导论.教育文化论坛,2012(1).
56、孟晓梅,姜永志,张海钟.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弥合跨文化心理学困境的努力.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57、王晓丽,姜永志,张海钟.基于自我的跨文化心理学整合新视野.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3).
2013年(32篇)
58、姜永志.情境交互作用理论体系:辩证心理学与交互行为心理学.心理科学,2013(2).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社科A)
59、姜永志.心理学方法论的主观性变革----兼论Q方法的操作主观性.心理学探新,2013(4).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60、姜永志.教育神经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从“实验室”到“教室”的学习科学.开放教育研究,2013(3)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61、姜永志.从“生物基因”到“文化基因”:人类心智的演化.科技导报,2013 , 31(9). (CSCD 北大核心期刊)
注:被科学网全文转载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689145.html
62、姜永志. 大脑的“性别”:现代女性大脑与心理.科技导报,2013, 31(21). (CSCD 北大核心期刊)
63、姜永志.大脑如何建构心智—从物理事实到精神世界.科技导报,2013,31(35). (CSCD 北大核心)
64、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对恋人的依恋感与嫉妒的关系.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4) (CSCD 北大核心)
65、姜永志.近代心理学发展的逻辑演变与发展趋势.广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66、姜永志, 白晓丽.教育神经科学通向“循证”教育学发展的路径.教育导刊,2013,(11)(北大核心)
67、姜永志.近代心理学发展的逻辑演变与发展趋势.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2013(11) 社科A
68、张海钟,姜永志.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心理学方法论.甘肃理论学刊,2013(1)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69、张海钟、姜永志、张鹏英.社会心理学的新领域:老乡心理情结与效应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2).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70、冯丽娟,姜永志.论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 继续教育研究,2013(3). (北大核心期刊)
71、冯丽娟,姜永志.传统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心理学本土化.前沿,2013(1).
72、姜永志.教育神经科学:从“实验室”到“教室”的科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27日/第B05 版
73、姜永志. 教育神经科学整合心理、脑与教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24日/第466期/第B01版
74、姜永志.整合脑、心理与教育的教育神经科学.心理研究,2013(3).
75、姜永志.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文化社会心理机制探索.文化学刊,2013(1)
76、姜永志.多元文化背景对民族心理研究发展的启示.理论研究,2013(1).
77、姜永志,白晓丽,张海钟.论多元化的心理学发展趋势与心理学发展中的三种文化冲突与融合.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78、姜永志,张海钟.我国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国内十六所民族高校的调查.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
79、姜永志.西方心理学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及其发展轨迹. 心理研究,2013(5).
80、姜永志,白晓丽.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中文版)在蒙族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分析.社会心理研究,2013(1)(中科院-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内刊).
81、姜永志, 白晓丽.心理学发展多样性与心理学科学化的追求.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82、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应用.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3).
83、姜永志.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6).
84、白晓丽,姜永志.和谐视域下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研究.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3).
85、白晓丽,姜永志.国外网络心理咨询的运行模式及特点.心理技术与应用,2013(2).
86、白晓丽,姜永志.初中生坚韧人格与自尊的关系.基础教育研究,2013(7)
87、白晓丽,姜永志.初中生自我接纳、应对方式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2013(6)
88、张艳,胡淑贤,姜永志, 乌云, 满都拉,陶文雁.蒙古族本科生儿科学T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
89、张海钟,姜永志.甘肃民众老乡心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4).
2014年(22篇)
90、姜永志.西方心理学理论分类体系的反思与建构.心理科学进展,2014(2) (CSSCI 北大核心)
91、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5). (CSSCI 北大核心)
92、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和谐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广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CSSCI)
93、姜永志,白晓丽.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4(1) (CSSCI 北大核心)
94、姜永志,白晓丽,张蕾.高中生学业情绪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1) (CSCD 北大核心期刊)
95、姜永志,白晓丽.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在蒙古族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6) (CSCD 北大核心期刊)
96、姜永志.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对手机互联网依赖的影----疏离感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杂志,2014(4)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97、白晓丽,姜永志.心智何以解读“:读心术”从虚幻到现实.科技导报,2014,32(3). (CSCD 北大核心期刊) 被中国科技网 读书文摘全文摘引http://www.wokeji.com/read/shupingshuzhai/201402/t20140217_646890.shtml
98、刘沛汝,姜永志(通讯作者),白晓丽.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心理和谐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99、姜永志.教育神经科学从基础科学迈向实践科学.教育学术月刊,2014(9) (北大核心期刊)
100、姜永志.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对理论心理学的贡献.心理研究,2014(3)
101、姜永志,白晓丽.心理学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对立与融合--兼论心理学研究人文精神的回归.心理研究,2014(4)
102、姜永志,白晓丽. 手机移动互联网依赖研究滞后于其发展速度.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6月9日第605期/第B01被 光明网 学术频道-学术热议栏目全文转载 http://www.gmw.cn/xueshu/2014-06/10/content_11568472.htm
103、姜永志,白晓丽.我国孤独症儿童治疗干预技术研究现状.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
104、姜永志,张海钟. 自我参照效应经典范式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探析.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3).0.2
105、姜永志.我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心理干预现状.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5).
106、姜永志.地方高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发展创新: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1).
107、姜永志,张海钟. 老乡社会表征与老乡信任感关系刍议.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108、姜永志,白晓丽.和谐社会视域下蒙古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及特点研究.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2(4).
109、姜永志,白晓丽.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分析.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2(6).
110、金荣,姜永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4(12). (北大核心).
2015年(15篇)
111、姜永志.古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取向的修正与发展--从社会文化到客体关系的转向.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注:该文被《教育学·心理学学报》、《哲学学报》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112、姜永志,白晓丽.文化变迁中的价值观发展:概念、结构与方法.心理科学进展,2015(5).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113、姜永志.大脑阅读之谜的破解:神经元再利用假说的支持. 科技导报,2015,(3). (CSCD 北大核心期刊)
114、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人格特质对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的影响:沉醉感的中介作用.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5(4). (CSCD )
115、金荣,姜永志,闻雪.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 广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0). (CSSCI )
116、安容瑾,姜永志.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网络空间人际信任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新闻战线,2015(2).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117、田志鹏, 张倩, 周宏丽, 姜永志, 刘勇. 夜食症的心理特征及相关因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3). (CSSCI 北大核心期刊)
118、尚丹, 白晓丽,姜永志.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兼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机制建设.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7). (北大核心)
119、姜永志,王晓超,白晓丽.手机移动互联网使用与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关系.教育生物学杂志,2015(1).
120、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羞怯与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 人际交往困扰的中介作用.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
121、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人格倾向与手机移动互联网娱乐服务偏好的关系.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
122、姜永志. 教育神经科学将引领课堂教学发展新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4.
123、白晓丽,姜永志.近若干年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5(2)
124、白晓丽,姜永志.论心理学史的发展模式及其演进.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
125、张海钟,姜永志.关注传统,研究区域跨文化心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8-10-06版.
2016年
126、姜永志,七十三.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方向与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CSSCI 北大核心
127、姜永志,白晓丽,阿拉坦巴根,刘勇,王海霞.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概念、影响与发生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6(9). CSSCI CSSCD北大核心
128、姜永志,李笑燃,白晓丽,阿拉坦巴根,王海霞,刘勇.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2)CSSCI CSCD北大核心
129、姜永志,阿拉坦巴根,白晓丽,王海霞.时间效能感与大学生手机移动网络使用行为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16(2) 北大核心 CSCD扩展版
130、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2) 北大核心
131、姜永志,白晓丽.心理学研究中人性观的两难困境及其现代性解读--兼论心理学"追求幸福"的人性. 广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CSSCI 扩展版)
132、姜永志.听科学家讲脑科学的故事.科技导报, 2016, 34(7): 151-151. 北大核心 CSCD
133、姜永志,白晓丽,阿拉坦巴根,刘勇,刘桂芹,李敏.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态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8). CSSCI扩展版
135、姜永志,白晓丽.新时期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国内9所高校的调查.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36、姜永志,白晓丽.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影响——基于国内9所高校的调查.中国性科学,2016(2).
137、姜永志,王海霞,白晓丽.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手机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关系: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的中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 挂
138、姜永志,白晓丽.论心理学历史的编纂与解读----基于解释学的立场.心理研究,2016(1)
139、范健敏,姜永志.消费价值观研究的中西比较分析.北华大学学报,2016(1)
140、白晓丽,王晓超,傅永春,姜永志.蒙古族大学生学习适应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民族高等教育究,2016(1)
141、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对手机依赖的影响.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142、姜永志,白晓丽,王海霞,阿拉坦巴根,刘勇.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2016(2).
143.李光涛,姜永志.同情还是严苛:法官对少年犯的审判决策.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5-6).
144、李笑燃,姜永志.刘勇,阿拉坦巴根,李敏,刘桂芹.大学生社会交往困扰与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中国健康教育,2016(5-6).北大核心.
145、刘勇,姜永志.无聊倾向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冲动性的中介作用.中国学校卫生,2016 北大核心
146、刘勇,姜永志.中学生无聊倾向、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2016 北大核心
147、赵建芳,张守臣,刘勇,周扬,陈健芷,姜永志,Andy,Eastwood.多维状态无聊量表在中国和加拿大学生中的因素等值性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
148、姜永志,白晓丽,阿拉坦巴根,刘勇,李敏,刘桂芹.大学生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量表编制及应用.教育生物学杂志,2016